a16z Crypto年終特別節目:從穩定幣到AI智能體,8位投資大咖解析產業趨勢
互聯網已經進入一個由 AI 驅動的新時代。
原文標題:Talking trends 2025 (part 1): Stablecoins, app stores, UX, and more
原文來源:a16z crypto
整理、編譯:深潮TechFlow
導讀
a16z crypto 近期發表了年終特別節目,分為上下兩期。第一期節目邀請了 Sam Broner、Maggie Hsu、Daren Matsuoka、Joachim Neu 和 Chris Lyons 一起探討了關於穩定幣、加密的 App Store、當前行業項目項目現狀、基礎設施的發展以及對於 2025 年的展望。第二集節目邀請了Carra Wu、Eddy Lazzarin 和Karma 作為嘉賓,深入探討了當前正火熱的AI Agent 的相關話題,其中包括了AI 與加密的結合,在AI 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我們如何能有效辨別人和機器人,以及去中心化、真正自主的聊天機器人的討論了人工智慧(AI)如何與加密貨幣結合,尤其是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的概念,強調AI 在未來可能實現的自主性與商業自由。
深潮 TechFlow 特此聽譯整合了 a16z Crypto 的這兩期節目,以下為完整對話。
嘉賓:
· Sam Broner,a16z Crypto 投資團隊合夥人;
· Maggie Hsu,Andreessen Horowitz 的合夥人;
· Daren Matsuoka,a16z Crypto 投資團隊合夥人;
· Joachim Neu,a16z Crypto 研究員;
· Chris Lyons,a16z Crypto 的Web3 Media 總裁;
· Carra Wu,a16z Crypto 投資團隊的合夥人;
· Eddy Lazzarin ,a16z Crypto CTO;
· karma (Daniel Reynaud),a16z Crypto的研究工程夥伴
主持人:Robert Hackett Sonal Chokshi
播客來源:a16zcrypto
原標題:
Talking trends 2025 (part 1): Stablecoins, app stores, UX, and more;
Talking trends 2025 (part 2): AI x crypto
播出日期:2024 年12 月20日
第一部
穩定幣
Sonal:Sam,你提出的「大創意」是關於穩定幣的;你最近寫了很多相關內容…而Robert 和Daren一起製作了《加密現狀報告》,他們的主要結論是,穩定幣已經找到了產品市場契合點(即穩定幣的市場需求與產品功能高度匹配)。但我們真正想了解的是,為什麼是現在?
Sam:
過去一年裡,穩定幣的技術平台得到了顯著改進,交易成本從每筆5 美元降到了不到1 美分。這大大降低了支付成本——但零售商、商家和其他最能從中受益的企業仍然沒有大規模採用這種技術。
很多人認為,最早的採用者會是以科技為中心的企業…但這些企業通常利潤率很高,對成本結構的改善需求並不迫切。因此,那些利潤率較低的企業——例如街角小店、餐廳和夫妻店——可能才是最渴望接受穩定幣支付的群體。
我們討論的是像咖啡店這樣的企業——目前利潤率僅有 2%——透過穩定幣支付可以將利潤翻倍。實際上,這將使如今幾乎無利可圖的企業變得適度獲利,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Sonal:讓我豁然開朗的一點是,當你提到小型企業從信用卡公司那裡得不到什麼時,他們不僅支付了高昂的費用,幾乎沒有任何回報。
Sam:
沒錯!信用卡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為消費者提供了詐欺保護。這對推動線上銷售等領域的發展非常有幫助……但當你在咖啡店付款時,這種保護幾乎毫無意義。
每筆交易要支付 0.30 美元的固定費用,再加上 2% 的額外手續費。這意味著,在一杯 1.50 美元的咖啡中,接近 0.30 美元,也就是五分之一的錢,都進了支付服務商的口袋。而在這筆交易中,他們幾乎沒有提供任何實際價值。
這 2% 的手續費完全是支付服務商的純利潤,而對本地咖啡店來說卻是純粹的損失。我非常期待這些小型企業能拿回這 0.30/0.35 美元的利潤,用來發展它們的業務。直接將 2% 的利潤增加到企業的底線上,這樣的機會非常罕見。
Robert:不過,這裡有一個「冷啟動」問題,對吧?消費者需要先擁有穩定幣,才能用它支付給商家,從而避免支付中介費用…你認為我們會看到商家主動推廣穩定幣,並幫助用戶接入系統,以獲得這些好處嗎?商家會不會成為穩定幣推廣的重要推手?
Sam:
我非常相信這一點。人們與當地零售店、咖啡店和街角小店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經常光顧這些地方。所以我認為,這些本地品牌會成為推動人們使用穩定幣的關鍵力量,成為穩定幣早期採用曲線的一部分。
Robert:我很喜歡這一點。記得我剛開始在《財星》雜誌報道加密貨幣時,編輯總是問:什麼時候能用比特幣買咖啡?而我總是回答:不不不,比特幣不是用來做這個的。但現在看起來,至少對穩定幣來說,這確實是它的用途。
Sam:
沒錯,這正是它的用途。我認為這些小型企業會成為最早被採用的群體之一。
屬於加密自己的生態
Sonal:好的,這很有意思;我們繼續下一個話題。 Maggie,你的「大創意」非常有趣,因為它聚焦在分銷管道,這也非常契合你的角色——你負責市場拓展,是團隊的負責人。你提到加密貨幣終於有了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和發現機制。
能否簡單介紹一下,為什麼這件事如此重要? ——因為當人們聽到這個概念時,可能會覺得這像是「圈內人的話題」——比如,加密貨幣真的需要自己的生態嗎?它不已經是個封閉行業了嗎?
我很想聽聽你的觀察,以及為什麼你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趨勢。
Maggie:
當然可以。當我三年前加入 a16z 時——尤其是過去幾年。我們的許多投資組合公司都嘗試在傳統應用程式商店(如蘋果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上發布應用程式,但由於各種原因被拒絕、封鎖或延遲。
讓人感到挫敗的是,蘋果的審核指南既不清晰,也不完整;它們無法解答開發者的所有疑問。而且,這些政策的執行因審核員的不同而不一致。
我們甚至遇到這種情況:同樣的功能,有的應用被批准,而有的卻被拒絕…這種不透明的審核機制讓人無所適從。而這一切的核心問題在於「應用程式內購買」(IAP)-所有應用程式內交易都必須透過應用程式商店完成。
不過,最近我們看到了一些替代方案:像是 Solana 的 Dapp Store,它完全免收手續費。隨著 Saga 手機(第二代)的發布——據說預訂量達到了 10 萬台——這一趨勢將繼續擴大。另一個例子是 World App——也就是 WorldCoin,他們推出了一系列小型應用,這些應用程式的用戶成長非常快速。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區塊鏈正在支援遊戲生態,運行自己的市場;我們也有基礎設施市場,
你會發現,這些市場正在逐漸成形。對開發者來說,一個透明且規則一致的平台至關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專注於產品開發,而不是為複雜的規則感到困惑或擔憂。
隨著這些替代方案的出現,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開發者選擇這些新平台,因為它們為加密生態系統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創新空間。
Sonal:這真的很有意思,尤其是你提到透明性和一致性的時候。我想,這不僅是為了開發者的便利性,還牽涉到使用者如何發現這些應用,對嗎?比如說,傳統應用程式商店在應用程式分發和推廣上佔據主導地位,而加密生態的新應用程式商店是否會改變這種現狀?
Maggie:
是的,這正是重點所在。傳統應用程式商店的發現機制相對封閉,使用者只能在有限的框架內找到應用程式。而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商店則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大的自主權。
舉個例子,Solana 的 Dapp Store 不僅免去了手續費,還允許開發者直接與使用者互動。例如,開發者可以透過代幣激勵機制(Token Incentive Mechanism)來獎勵用戶的參與行為,例如下載、評論或分享應用程式。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開發者的成本,也能為使用者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Robert:聽起來,這不只是技術上的改進,更像是一種生態系的重塑。你認為,這些新型應用程式商店會對傳統的應用程式分發模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Maggie:
我認為,這將是一場漸進式的變革,而不是一夕之間的顛覆。傳統應用程式商店仍然有其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市場份額,但隨著加密用戶群體的逐步擴大,以及去中心化應用程式商店的優勢愈發顯現,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和用戶可能會選擇這些新平台。
最終,這不僅是技術上的競爭,更是價值觀的較量-去中心化、透明性和使用者自主權將成為未來的核心主題。
選擇過多怎麼辦?
Sonal:好的,讓我們進入下一個主題——當我聽到這些時,我想到一個問題——這可能是所有加密領域的「meta 問題」,那就是:如果選擇太多怎麼辦?
現在的手機作業系統主要由蘋果和安卓主導,這種雙寡頭模式的好處是,我只需要去一個地方就能找到所有需要的東西。那麼,如果這些應用程式分佈在多個應用程式商店上…它們是專屬的嗎?例如WorldCoin 和Solana 都有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而且你提到,這些公司不僅有軟體,還擁有硬體:像World 的Orb 和Solana 的Saga 手機……這讓我想起蘋果推出iPhone 時,帶動了整個應用生態系的發展。
那麼,這些應用程式商店會不會變成只展示這些公司認為重要的內容?它們會保持開放嗎?你怎麼看待這種趨勢的發展……雖然現在還很早期;但它們之間會互相兼容嗎——或者說,它們是否應該互聯互通?
Maggie:我認為,目前的重點是推動不同應用商店的快速成長。
你提到「選擇過多」的問題很重要──這在區塊鏈領域也同樣適用。我確實認為未來需要某種橋接機製或整合方式。但至少現在,看到這些替代方案的出現是令人振奮的。
以 Worldchain 為例,它的特點是能夠驗證真實使用者身分。我剛剛查看了其中一個小型應用,已有約 60 萬名註冊用戶。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專注於這種成長。
不過,未來某個時刻,我們需要透過精選內容來平衡這種成長。這種趨勢在一些 NFT 社群中已經開始顯現:這些社群吸引了大量用戶,這些用戶對探索其他 Web3 應用程式充滿興趣。我認為未來我們會看到,這些社群也會逐漸成為生態系統內應用的精選平台。
Robert:是的,我正想問——像蘋果這樣的公司經常聲稱,因為它們提供了精選服務,所以有權收取應用程式商店內購買或交易的費用。這和加密領域的「無許可性」特性如何調和?
Maggie:我認為,目前加密領域的精選內容不多,所以我可能不同意蘋果的這一論點。但加密的優勢在於,使用者可以隨時切換到其他平台。
類似地,遊戲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才能啟動。過去幾年,區塊鏈不僅是開發平台,還充當了發行商、分銷管道和發現機制。現在,許多遊戲鏈都有自己的市場,可以重點推薦基於其區塊鏈開發的核心遊戲。這種模式的優點在於,它允許用戶在不同遊戲之間自由遷移。
這也是我們許多投資的核心理念之一。我並不認為用戶會被鎖定在某個去中心化的應用程式商店。
Robert:我很喜歡觀察這些創新實驗!例如 Solana 的手機——它完全打破了常規,你知道:通常人們都避免與蘋果的 iPhone 競爭——但他們卻說,算了吧,我們就是要試一試。
Sonal:還有一點,Maggie——你提到,這並不全是樂趣和創新;也有一些挑戰,比如說,如果一個產品已經在消息應用程式中有了分發管道,要將這種分發遷移到鏈上是非常困難的——這對一些從Web2 轉向Web3 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難題。你提到的一個例子是 Telegram 和 TON 網路。 (這裡要明確說明,我們討論的是網絡,而不是代幣。)
Maggie:我認為Telegram 是例外;但許多擁有大量使用者基礎的組織——無論是Web2 平台還是初步涉足Web3 的公司——都面臨著將用戶遷移到鏈上的挑戰。
例如 Coinbase:它大約有 1 億個經過驗證的用戶曾經在其平台上交易。如果看活躍用戶,日活或月活大約在 800 萬到 1000 萬之間。而在 Base 上的用戶數量,最近從約 1,000 萬人增加到 1,800 萬。
但這仍只佔其總用戶的 10%。所以有大量用戶處於「休眠」狀態。我們在《加密狀態報告》中也談到過這一點,這非常有趣——因為這確實是事實:許多平台都在試圖弄清楚:我們吸引了用戶,他們創建了帳戶,但之後卻沒有進一步的參與。我們怎樣才能讓他們回來並在鏈上進行交易?
加密產業的規模
Daren:在我們寫《加密狀態報告》時,我們試圖盡可能準確地評估加密產業的規模。不過,由於種種原因,衡量加密用戶的數量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在進行市場規模分析時發現,實際上只有 5-10% 的加密貨幣持有者是活躍用戶。對我來說,這個數據既暴露了一個巨大的差距,也展示了業界的巨大機會——特別是當前區塊鏈技術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用戶體驗(UX)也在持續優化的背景下。
我認為,我們已經準備好迎接主流用戶了。考慮到技術發展的時間節點,我覺得明年是將這些「潛伏」用戶轉化為活躍用戶的最佳時機。
Sonal:這個觀點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很多人都在談論如何吸引新用戶,但這通常聽起來像是跳過了技術發展的一些階段。而你的想法就像一座橋樑,能透過現有使用者群體,把他們轉化為真正的活躍用戶。
你覺得這些人原本是因為什麼進入加密世界的?為什麼他們在完成了一件事後就停下來了?
Robert:這正是「價格-創新週期」理論的用武之地。
Daren:這個理論認為,當加密貨幣價格上漲時,會吸引大量關注。而這些被吸引的人中,有些最終會成為開發者,開始建立新的產品;這些產品又會推動下一波使用者的湧入。
在加密貨幣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已經多次看到這種循環。這也說明,價格往往是產業活動的領先指標。我覺得,我們可能正處於下一波浪潮的起點。
Sonal:如果讓我猜測的話,很多人可能是因為NFT 熱潮才創建了錢包…例如當時的Constitution DAO ——那次競標《美國憲法》的事件吸引了許多新人進入加密領域。
儘管他們最終競拍失敗了,但這件事讓許多人第一次接觸到加密貨幣。不過,他們可能只做了這件事,然後就沒有進一步參與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這些人踏出下一步呢?
Daren:加密技術有很多潛在的用例,但它背後也有不同的運動在推動發展。
例如在2024 年,我們看到加密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取得了進展:一些重要的政治家和政策制定者對這項技術表達了積極態度。
同時,加密作為一種金融運動也取得了突破,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的交易所交易產品(ETP)獲批,擴大了投資者的准入範圍。
但我們認為,加密最有潛力的方向是作為一種計算運動。 Chris Dixon 在《Read Write Own》一書中提到,這項技術的真正力量在於,它可以創造一個更公平、更開放、更透明的新網路。
我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節點:到2025 年,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交易費用的下降、用戶體驗的改進,以及新應用程式類別的出現,我們可能會迎來一個「殺手級應用程式」的誕生——就像ChatGPT 在AI 領域的影響一樣。
這種應用可能會真正啟動整個產業,並兌現加密作為一種計算運動的承諾。
這也是我和團隊非常期待的未來。
Robert:是的,這是我們經常討論的話題。穩定幣(Stablecoin)已經找到了產品市場契合點(Product-Market Fit)。只需要一家大公司意識到,透過免去信用卡交易的商家手續費,他們就能大幅提升利潤。這對那些利潤率較低的行業來說,可能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直接影響他們的獲利能力。
只要有一家大公司率先採取行動,穩定幣就可能迎來爆發性成長。這至少是穩定幣走向主流的一個潛在路徑。
Sonal:是的,我想補充一點:我覺得你的觀點非常有趣,尤其是關於吸引「臨近用戶」的想法。等到我們真正準備好時,就可以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主流用戶。不過,現在從使用者體驗(UX)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沒有完全做好準備。
如果仔細考慮主流使用者的需求,我不確定他們是否會透過這些路徑進入加密世界。他們的使用介面可能會被高度抽象化,甚至完全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加密貨幣。所以,當你想到不同使用者群體透過各種路徑逐步進入這個領域時,這真的非常有趣,也令人興奮。
基礎設施的重複使用
Sonal:Joachim,簡單總結一下你的觀點:你認為開發者將更多地重複使用現成的基礎設施,而不是從頭開始重新開發。你的主要論點是,我們經常看到客製化的驗證器集(Validator Set)和共識協議(Consensus Protocol),但這些客製化的結果在某些專業功能上可能稍有改進,卻經常在更廣泛或基礎功能上有所欠缺。
你預測,今年我們會看到更多的加密開發者利用彼此的貢獻,例如使用現成的基礎設施工具。這不僅能節省時間和精力,也能讓開發者專注於提升產品的差異化價值。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也是一個迫切需要的行動呼籲。
所以我的問題是:這聽起來在理論上很棒,但它真的會發生嗎?你認為實現這目標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
Joachim:我認為這個想法的關鍵在於,未來技術堆疊(Tech Stack)是否會繼續改變。如果我們的假設是正確的,即技術棧已經趨於穩定——並且我們看到一些技術棧的層級在介面定義以及彼此協作方式上變得更加清晰。
那麼,我們可以預期這些層級會有專業化的團隊、產品和服務來改善它們。這將推動這些層級的專業化發展。與其同時分散精力在技術堆疊的每個層面上,不如專注於那些可以產生最大影響的部分。
所以關鍵問題是:技術堆疊是否已經夠成熟且穩定?如果未來出現了某種意想不到的技術變革,徹底顛覆了現有的技術棧,那麼這種趨勢可能就不會發生。
Robert:Joachim,你提到人們逐漸傾向於使用現有的產品、服務或組件…這讓我想到:我們怎麼判斷技術是否已經足夠成熟,可以說「好吧,我們將使用現有技術,而不是嘗試開發比現有技術更好的東西」?
Sonal:這是個很棒的問題;你基本上是在問,作為開發者,怎麼判斷什麼時候該用現成的技術?
Robert:是的,是的。說「使用現成的東西」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有人覺得,「我可以做得比現有的更好」,那該怎麼辦呢?
Joachim:是的。我的建議是,開發者應該始終關注更大的生態系統、更廣泛的影響,以及更大的應用場景。
你會發現,產品或服務的實際使用環境往往比你原先想像的要複雜得多。你可以把它想像成造汽車:假如你非常擅長製造發動機,你可能會想,「我要造一輛新車,因為我對發動機特別在行。」這是你產品的一個關鍵差異化點。
但客戶不僅僅需要一台出色的發動機,對吧?汽車還需要一個不錯的音響系統、舒適的座椅,可能還需要空調——那麼,你會為這些部分重新發明輪子嗎?
或:有沒有一種方式,讓你專注於你最擅長的部分,同時利用其他人提供的頂級現成產品,來完成技術堆疊的其他部分
Robert:而且這個類比特別適合你,Joachim,因為你是德國人;德國有很多非常專業的汽車零件製造商,他們能製造出寶馬車中最頂級的小零件,幾乎無人能及,所以這確實很特別。
Sonal:Joachim,我開玩笑說你的這個「大想法」讓我想到一個現象,我個人觀察到的:我覺得加密領域的人有一種「限制迷戀」(Constraints Porn)的傾向——在加密技術發展的早期階段,有很多人就是因為這些技術限製而深深著迷。
而我覺得你的「大想法」可能會讓這群人感到不滿,因為他們其實很享受解決這些限制的過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的想法實際上會吸引更多新的開發者進入這個領域——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民主化的趨勢。
Joachim:沒錯,現在確實是一個非常適合在這個領域開發的時代。因為有這麼多現成的程式碼庫可以利用,用來建構產品或服務。
實際上,你自己需要開發的東西非常少,對吧?你可以真正專注於你擅長的部分。而對於其他部分,已經有高度專業化的組件可以使用。
所以,盡可能重複利用它們是個好主意。並且可以藉助其他團隊的專業知識,利用他們在技術棧其他部分的成果。
對於2025 年的看法
Sonal:接下來是今天的最後一個話題。 Chris,你在過去十年裡在 a16z 扮演了許多不同的角色。在工作中,你接觸了許多業界人士,也幫助許多時尚、音樂和媒體領域的高階主管融入 Web3。我認為你的視角不只是代表你自己,更是基於你與成千上萬人的溝通經驗,你能分享一下你對 2025 年的主要觀點嗎?
Chris:當然可以。我的 2025 年「大想法」——實際上也是我過去幾年一直堅持的想法,但我覺得現在我們終於到了一個可以真正實現它的階段:我稱之為「隱藏技術線」。
這是什麼意思呢?顯然,加密技術有許多好處,例如所有權的賦能、去中心化的潛力,以及它如何改變音樂、時尚、電影等產業的未來。但對於那些不在加密行業的人來說,當我們使用像ZK Rollups(零知識匯總)、L2(二層網路)、Gas(交易費用)或Gas Fees(燃料費)這樣的術語時,他們會感到困惑。我想向加密產業發出一個呼籲:我們不需要從「這是一個 NFT 專案」這樣的開場白開始;或者說「這是一個 Token」;或「你可以透過連結錢包來…」
這些術語對業內人士來說很有吸引力,但如果你真的想讓某樣東西進入主流市場,我們不能用這些技術術語作為開頭。因為很遺憾,大多數人既不了解,也不在意這些術語的意思。
「隱藏技術線」的意思是:不是說忽略技術基礎,而是不要讓技術術語成為主要的宣傳點。我們需要讓使用者專注於科技帶來的實際價值,而不是被複雜的術語嚇阻。
Robert:我很喜歡這個觀點,因為它就像是在切掉術語的「噪音」…比如我們談論NFT:非同質化代幣到底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讓創作者獲得報酬的方式。
或者,就像我們公司裡有人最近問:「為什麼我需要穩定幣?」但如果你不叫它「穩定幣」,而是告訴他,它是一種能讓你一年喝咖啡省下50 美元的方式,他可能立刻就會覺得:「哦,不管它叫什麼,我想要它。」
Chris:完全正確,我想要它。而且我簡直不敢相信我們之前沒有這樣的東西。我來自音樂產業。當時我去參加會議時,從來沒有人會去參加什麼「MP3 會議」。你懂的。為什麼我們要用技術術語來命名會議,以此吸引主流用戶進入這個領域?但我們很樂意隨時把「NFT 會議」掛在廣告看板上。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SMTP 協定(簡單郵件傳輸協定)。它是一個非常技術性的協議,任何人都可以基於它開發應用。但像 Gmail、Superhuman、YahooMail 這樣的應用,讓人們可以非常簡單地使用並享受它帶來的好處。
當我發送郵件、快速回覆、忙碌地完成一天的工作時,我不會想到「哇,這個SMTP 軟體運作得真好」;我只是完成我需要做的事情。而正因為如此,我得到了科技帶來的好處。
我認為加密領域也需要發生同樣的事情-這裡有太多的潛力:去中心化、所有權、了解客戶、顛覆中間商,以及直接溝通的能力。
我的希望是,明年我們可以看到更多企業和公司從普通用戶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將推動我們創造新的行業… ……重新定義創作者的未來;重新想像中小企業的未來;甚至重新定義餐廳的未來——所有這些都可以利用加密技術的優勢
Sonal:有趣的是,你提到的這些人──像是創作者、小企業等──其實是最能從加密技術中獲益的族群……但正如你所說,他們目前還無法直接接觸到這些好處。
Chris:完全正確!而且這並不是他們的錯。他們的工作不是去學習如何交換 Token,或使用不同的錢包連接到不同的鏈上。他們只想簡單地獲得這些技術帶來的好處。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在這個領域努力工作的原因;這正是讓我感到最興奮的地方。
第一期總結
Sonal:那麼,我們不妨先來聊聊我們觀察到的一些貫穿全局的主題。
Robert:我覺得今年我注意到人們提出大想法時主要集中在三個廣泛的類別上。
第一個類別是關於 AI,以及 AI 和加密技術的交會點。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今年對 AI 來說,確實是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
第二個類別,我會描述為…我們常說的「digi fizzy」(數位與實體結合)。它指的是數位世界和物理世界以一種實用方式的融合。這包括從支付、投票到為實體基礎設施創建網路……如果說 AI 更像是軟體層面的創新,那麼這個類別更像是現實生活中的硬體創新。 Sonal:順便說一下,關於第二個主題,這真的很有趣,因為我從未以這種方式分類過——但現在你這麼一說,我完全明白你的意思了:比如,有些例子是將現實世界的東西Token 化,把債券上鍊……甚至還有用身體的生物特徵數據進行Token 化的例子。
Robert:我會把第三個類別歸類為科技的整體改進──就像是在過去一年發生的事情基礎上逐步優化:如果一切變得稍微更好一點、更容易使用一點、更流暢和無縫一點,會發生什麼。
Sonal:關於最後一個主題,我更傾向於將其視為用戶體驗的顯著提升——以及一個行業逐漸成熟的表現。這個成熟體現在,它開始更多地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技術為先這是我對最後一個主題的分類方式。
舉個例子,Jochem 提到,人們不需要從零開始設計一切——他們可以直接使用現成的元件並加以改造。而 Chris Lyons 則從另一個極端出發,他認為未來用戶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使用加密技術。 Mason 則提出了一種貫穿兩者的思維方式轉變:從「解決問題」的需求出發,然後讓技術去適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技術主導。這種轉變正是因為你所提到的技術改進才成為可能的。
你覺得 Maggie 提到的,像是應用程式商店的主題,可以歸到哪個類別?
Robert:這是個很好的例子。我覺得它是第二個類別(數位與實體融合)和第三個類別(技術改進)的交叉點。
Maggie 提到了一些很有趣的點:比如我們現在看到的加密硬體——像World App 的Orb 和Solana 的手機——這些硬體正在推動類似應用程式商店的體驗。雖然我不想說它們是在模仿,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它們呼應了過去網路發展的某些模式。
Sonal:如 iPhone 和它的應用程式商店。
這確實很有意思,但我可能會對Maggie 的觀點稍作調整,因為這其實也有點矛盾:一方面,我們在說加密技術已經非常接近主流市場,甚至像Daren 所說的「鄰近主流市場」(指那些已經擁有錢包但尚未使用的人群);但另一方面,Maggie 提到加密技術可能需要自己的獨立生態,例如它自己的應用程式商店。
不過,最近關於去銀行化(debanking)和其他相關問題的討論也表明,許多傳統應用商店還沒有為加密技術做好準備,甚至在排斥它。
Robert:是的;去銀行化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這涉及到加密企業、新創公司,甚至個人被不公平地剝奪進入金融體系的權利;而且通常沒有任何解釋或理由。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科技領域,例如去平台化(deplatforming)。
你提到應用程式商店時也提到了這一點,例如某個應用程式沒有通過審核,或是被莫名其妙地下架。
Sonal:順便說一句,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出於類似的原因——正如你在我們的去銀行化解釋中看到的,有時這種行為是有正當理由的,例如銀行有權這樣做;而應用商店有時會以安全性或其他所謂的「好」理由為由拒絕或下架應用。有時這些理由確實成立,但也有很多時候讓人覺得「嗯,不一定吧」。
Robert:是的。所以我覺得這也可以歸入第三個類別,就是科技的逐步改進。我認為你也可以把它描述為加密技術逐漸自立門戶…成為自己的一種平台。
另外,Miles 提到的一個大想法也很有趣。他談到了懷俄明州最近通過的一項立法——DUNA(去中心化非註冊非營利協會)。這項法律首次將這些社區視為合法實體,可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運作協議,並且可以經營加密新創公司。
這是一個以前不存在的平台…人們過去基本上是在「邊飛行邊造飛機」,技術雖然可行,但並沒有明確的法律框架來容納它。
Sonal:沒錯!這和Maggie 的觀點很像——就像加密技術和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需要一種獨特的法律實體結構,而不僅僅是LLC(有限責任公司)……就像我們有公司、有限責任公司,現在有一個適用於去中心化社群的版本。
第二部分
AI x Crypto
Sonal:你認為AI 領域有哪些有趣的主題?
Robert:今年,AI 和加密貨幣是熱門話題。很多人都在討論。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大家總是在談論通用人工智慧 (AGI),例如:我們什麼時候能實現 AGI?什麼時候科技能比人類更聰明?奇點會在什麼時候到來?但這些問題其實有點像是「附帶節目」。我們的團隊更專注於一些不同角度的大想法,例如從另一個維度來看 AI 的發展。為什麼不把 AI 看成一個會逐步「能力升級」的過程呢?未來幾個月或幾年,AI 將逐步獲得更多功能。這些能力升級將使 AI 更加自主、更獨立,並能夠完成更多任務。
Sonal:讓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Kara、Karma、Dejin、Dan Binay、Darren 和Eddie 討論的一個觀點: AI 智能體不僅可以為我們工作,還可以為其他AI 智能體工作。這真的很有趣。但我同意你的觀點,我認為很多創新就是這樣發生的。很多人會被那些宏大的概念願景所吸引,這些願景確實能激勵人心。但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你提到的「能力升級」,它們往往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這一點很有趣。
Robert:Chris 有一個觀點是互聯網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一個由AI 驅動的互聯網時代。在這個世界裡,你可能無法確定背後是人類還是機器人,也無法知道是誰在寫內容、與你對話,甚至提供服務。我們需要找到在這個新環境中運作的方法。因此,他提出了一些想法,探討如何利用加密貨幣來幫助人類和使用者適應這項新規則。
Sonal:今年的「大想法」之一是:這些AI 智能體如何完成交易、擁有行動能力並執行任務?答案是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例如加密錢包。這幾乎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Robert:這些想法讓我想起一句話:「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均勻分佈。」有些事情已經在現實中出現了。例如,我們已經有一些例子,聊天機器人可以運行在可信任執行環境 (TEE) 中。正如 Karma 所提到的,還有一些 AI 機器人擁有自己的加密錢包。這些技術已經在邊緣領域開始應用,但在明年可能會更加普及。
Sonal:從編輯的角度來看,我們策劃和撰寫這些內容時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我們並不追求那些「遙不可及」的想法。儘管許多想法如果真的實現了,可能會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說每個想法都有一個科幻版的未來。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已經能看到這些趨勢的苗頭,或者說它們有某種技術上的加速器,能夠推動它們更快實現。
Carra 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是,AI 需要擁有自己的錢包,才能真正具備行動能力 (agentic)。她的論點是,隨著 AI 從非玩家角色 (NPC) 逐漸過渡到主要角色,它們需要像智能體一樣行動,而實現這一點的關鍵在於擁有自己的錢包,因此需要加密貨幣。那麼,Carra,我想問一個問題:你提到 AI 從 NPC 過渡,這具體指的是什麼?
Carra:我長期研究遊戲。遊戲開發者一直以來都使用 NPC(非玩家角色)來引導玩家的行動能力 (agency)。有人認為,遊戲開發者其實是「行動能力的雕塑家」。就像畫家用油畫創作,雕塑家用黏土創作,遊戲開發者的創作媒介是「行動能力」。他們透過各種工具來塑造玩家的體驗。如果給玩家太多自由,他們可能會迷失方向,不知道該做什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發者透過 NPC 來對遊戲世界施加限制。例如,在一個 RPG 遊戲中,你可能會遇到一個動漫風格的導師,她會給你任務、提示、工具,甚至一些戰利品。在我看來,未來的網路體驗可能會類似於這種模式——當我們與AI 智能體互動時,它們可以幫助引導我們的網路行為,提供必要的限制,讓我們在數位世界中獲得更大的自由感。
Sonal:我很喜歡你提到的「遊戲開發者是行動能力的雕塑家」這個說法。你剛才提到的「他們」是指遊戲開發者,而不是 NPC 本身。後來你又提到了基於 AI 的 NPC。我最初聽到的 NPC 用例是,例如你和朋友不在同一個時區,而你想在晚上玩遊戲,這時候 NPC 就能提供陪伴。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場景——當沒有其他玩家在線上時,NPC 可以讓你繼續遊戲體驗。
Carra:完全正確。這也是許多遊戲開發者關注的問題。如果玩家數量不足,遊戲體驗就會大打折扣。 NPC 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解決「冷啟動」問題,確保玩家在任何時間進入遊戲時都有互動物件。例如,《EVE Online》是一款已經運行了 20 多年的持久性遊戲。如果你現在才加入,其他玩家可能已經累積了大量資源,而你一進入遊戲就可能被擊敗。如果沒有一個像「夏爾巴」一樣的引導者,或者沒有加入遊戲中的「公司」組織,你幾乎無法生存。
我之所以使用「行動能力」這個詞,是因為在AI 研究中,有「行動能力推理」(agentic reasoning) 和「行動能力工作流」(agentic workflows) 的概念。簡單來說,這種推理或工作流程通常包括四種模式:反思、工具使用(例如電腦)、分解問題以幫助推理,以及在分解的基礎上進行推論。最後一種是多智能體互動。這些都是公認的行動能力推理模式。目前,AI 的工具使用仍然局限於傳統的Web2 工作流程,但未來我希望智能體可以使用更多工具,例如加密工具,從鏈上獲取和解釋數據,甚至管理自己的錢包和密鑰,在區塊鏈上完成簽名操作等。
Sonal:但你還沒有說明為什麼一定需要加密貨幣。加密貨幣能提供什麼,是其他支付系統無法做到的?
Carra:我一直的觀點是,沒有任何現有的金融系統會像加密貨幣那樣,將AI 智能體視為「第一類公民」。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中,AI 智能體就像「孩子」,它們沒有身分證,無法簽署文件。例如,像 Truth Terminal 這樣的系統,在法律上沒有完全能力,不能進行交易、收款,也無法從社群平台上獲得收入。它們無法參與市場交易,不能揭露自己的偏好,也無法協調資源。而我們的社會正是透過市場交易、思想交流和用金錢投票來推動發展的。 AI 智能體目前無法做到這些,但加密貨幣可以為它們提供解決方案。
Robert:我很喜歡這個想法。我腦海中浮現了一個未來的畫面:就像在《星際大戰》的酒館裡,你不知道誰是機器人,誰是外星人,但一切都很酷。大家都擁有自己的行動能力。
Sonal:我特別喜歡這種視角。這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更是透過科技重新定義社會和經濟體系的嘗試。比方說,如果 AI 智能體擁有自己的錢包,它們就能在經濟體系中成為真正的獨立個體,而不僅僅是輔助角色。這種改變可能會帶來全新的社會結構。
Robert:不過,這也讓我想到一個關鍵問題:如果AI 智能體真的能夠參與市場交易,我們是否需要為它們設定一套專門的規則? 畢竟,現有的市場規則是為人類設計的,而 AI 的決策邏輯可能完全不同。例如,它們可能基於數據和演算法做出決策,而不是像人類那樣受到情感或倫理的影響。
Carra:你提到的這個問題確實很重要。如果我們允許 AI 智能體參與市場交易,就需要建立一套適合它們的規則體系。這不僅是技術問題,也涉及倫理和法律層面。例如,如何確保 AI 的行為是透明且可控的?如何防止它們濫用市場規則?這些都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挑戰。
Sonal:這讓我想起之前討論的一個觀點:AI 和加密貨幣的結合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創新,更可能是社會和經濟體系的一次深刻改變。我們需要以更開放和前瞻的態度來看待這些變化,因為它們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Robert:確實如此。也許未來我們會進入一個人與 AI 共存的社會,每個人和每個智能體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責任。這種社會可能會與我們今天的世界截然不同,但它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我想問一下,這種現像是短暫的偶然現象,還是會成為未來網路的主流運作方式?
Carra:我有兩個答案。首先,Truth Terminal 可以看作是網路虛擬影響者 (virtual influencers) 演變中的一個新節點。虛擬影響者的概念並不新鮮,例如 Youtuber 的崛起就是一個例子,儘管與 Truth Terminal 略有不同,但本質上差異不大。尤其是在亞洲,虛擬主播已經流行多年。例如,一些「陪伴類遊戲」雖然目前的角色是腳本化的 NPC,但它們被設計得像真實的朋友,甚至可以成為玩家的「密友」。還有許多虛擬影響者已經發展為高度職業化的項目,例如 Lil Miquela 的創造者 Trevor。他們的嘗試為 Truth Terminal 這樣的計畫鋪平了道路。所以,這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其次,現在已經有許多新興的平台和協議,用於創建類似的虛擬影響者。例如,一些類似 Twitch 的平台允許使用者創建自己的 AI 智能體作為虛擬主播。這些主播可以擁有自己的加密貨幣、視訊模型、NFT 形象,甚至是 3D 虛擬模型。這些平台已經非常成熟,可以幫助推出具有獨特特點的虛擬影響者,包括他們的粉絲群、專長領域,以及產生藝術和內容的能力。因此,我認為這絕不是一個短暫的異象。
Sonal:你提到的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 (DePIN)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向。這不僅是科幻未來的設想,在許多實際場景中也非常有用。
Carra:目前有許多逐步實現去中心化的DePIN (去中心化實體基礎設施網路) 項目。這些專案已經開始依賴大語言模型 (LLMs) 和電腦視覺技術,用於驗證實體網路資源。在中期階段,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去中心化的人類驗證者網絡,透過具有行動能力的 AI 工作流程來評估風險並解決可疑行為。而在更長遠的未來,AI 智能體可能會配備自己的錢包、金鑰和運算資源,直接接手這些驗證任務,成為完全獨立的節點或驗證者。
舉個例子,有一個叫 Daylight 的專案。這是一家專注於能源領域的 DePIN 公司,他們向大型能源公司出售關於家庭分散式能源資源的數據,例如 Tesla Powerwall 儲能設備、太陽能板和智慧恆溫器等。
設想一下,如果我們都運行自己的點對點Daylight 網絡,我的能源網格需要與你的網格通信,我需要證明我確實擁有Tesla Powerwall 或太陽能板,而我的恆溫器只使用了部分太陽能板的能量,還要證明我有多餘的電力頻寬。那麼,該如何證明呢?目前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拍一張能源儀表的照片。這張照片會傳遞訊息給我的網格,再由我的網格告訴你的網格:「我有多餘的頻寬,可以共享。」但如果有人偽造數據,例如根本沒有這些資源卻聲稱有,那就會導致系統故障,甚至可能觸發對節點的懲罰。因此,如果我們想要真正實現點對點的 DePIN,就需要一種可靠的方式來驗證這些資料的真實性。
目前,這種驗證方式仍然是中心化的。使用者需要定期上傳能源儀表的照片,然後透過 RAGs (檢索增強生成) 技術來驗證這些照片是否真實。 RAGs 是一種結合外部事實來增強 AI 模型的技術。例如,它可以確保這張圖片之前沒有出現在資料庫中,或者不是用戶從 Google 找到的圖片。還有其他類似的例子,例如我們在 CSX 孵化器中支援的公司 Nash。他們開發了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 Doordash 平台,也使用 RAGs 技術來解析收據和交付證明。雖然目前 Nash 的系統還沒有使用完全自主的 AI 工作流程,但他們已經在用電腦視覺技術解析影像,並與向量資料庫進行比對。
未來,當 Daylight 實現完全去中心化時,它們將依賴一個分散式驗證者網絡,確保所有使用者提交的資料都是真實的。同時可以想像,未來當家庭用戶透過程式化方式點對點出售能源資源時,這些 AI 智能體將成為維護整個網路的核心角色,確保系統的高效和可信。
Sonal:順便說一下,從整體來看,目前能源的分佈實際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式模式,但仍然有許多對於電網來說不可見的部分。例如,有些節點的位置可能未知,它們可能位於網路的邊緣。這是網路系統中常見的問題——這些節點可能處於離線狀態,或掌握了一些有價值的資訊。因此,設想一下,如果這些 AI 能夠以一致的方式操作,尤其是管理那些位於偏遠地區的節點,這種前景其實非常值得期待。
Carra:完全同意。這種願景在加密社群和密碼龐克 (cypherpunk) 社群中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一直以來都有一個「OG」(元老級)的想法: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運行自己的節點。這個願景是,我們將擁有一個真正的點對點網絡,每個人都可以驗證鏈上的所有數據,同時運行自己的節點。
未來的身份驗證:人類與AI 的界限
Sonal:Eddy ,你的核心觀點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使用AI,我們將需要獨特的「人類身分驗證」證明。我們將讓你詳細講講這個重要的觀點,它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意義重大。
Eddy:我覺得談到AI 時,這個話題很有趣,因為關於冒充和欺騙等問題,其實在AI 領域並沒有什麼新鮮的東西。讓我先說說什麼不是新的:一個技術高超的對手確實可以花費大量資源和時間試圖欺騙你。例如,想像一下,一個假電話聽起來像是你父母打來的。
這種事情在 10 年前、20 年前甚至 30 年前就可能發生了。你只需要一個熟練的配音演員,他們知道你父母的聲音是什麼樣的,經過排練,並僱用一名私家偵探來挖掘你的信息,然後編寫一個令人信服的劇本。這種事情一直都是可能的。
過去和現在的差異在於,現在以及未來,做這些事情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創造這種「複製品」或建構一個能夠說服你做出危險決定或冒險行為的互動體驗,其成本正在快速降低。而當任何技術的成本下降時,就會讓更多的人能夠使用它。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會用它來做一些極俱生產力和有益的事情,這也是經濟進步的來源。但同時,這也讓攻擊者和那些想要利用科技做壞事的人更容易獲得這些工具。因此,這種成本的變化意味著我們需要找到一些對攻擊者來說成本較高的東西作為阻礙。我們需要發現新的高成本障礙。
Sonal:但關鍵問題是,如何在不增加一般使用者成本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尤其是那些真正善意的、真實的用戶,怎麼做?
Eddy:完全正確。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在提高攻擊者成本的同時,不增加普通人或生產性用戶的成本。
其中一個核心想法是,如果有人想要偽造大量虛假的上下文、虛假的ID、虛假的聲音、虛假的電話號碼、虛假的視頻等,在未來,他們需要一個ID 系統來完成這些操作。這裡的 ID 系統,我的意思是廣義的。例如,垃圾簡訊發送者在打電話給你時使用了電話 ID 系統。他們需要新的虛假號碼,因為每次他們撥打一堆電話並被舉報後,這些號碼就會被標記為垃圾號碼。這就是為什麼你不會每天收到來自同一個號碼的垃圾電話。如果他們用的是同一個號碼,那就很容易解決。你會發現垃圾電話總是來自一個新的號碼、一個新的電子郵件地址或一個新的 Twitter 帳號。這完全符合邏輯,因為系統會學習並封鎖這些 ID。因此,攻擊者需要不斷獲得新的 ID,而取得新 ID 的成本是攻擊成本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如果新 ID 的成本幾乎為零,那麼這種行為就會激增。如果新 ID 的成本很高,那麼這種行為就會減少。但顯然,我們不希望一般用戶的成本也很高。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要求用戶證明他們是“人類”來引入成本。
為什麼這會增加成本?這是因為對電腦來說,假裝自己是人類是很難的。而對人類來說,表現得像人類相對容易。歷史上,我們透過類似 CAPTCHA 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點。這些是一些即時的小測試,目的是驗證一個人是否真的在操作。但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聰明,破解 CAPTCHA 的難度也在降低。而且在一些敏感場景中,我們已經看到垃圾訊息發送者甚至將 CAPTCHA 的完成任務外包給真人,然後將完成的 Cookie 憑證傳遞給機器人以繼續攻擊。
透過某種方式證明某人在獲得這些憑證時是人類,這可以增加機器進行攻擊的成本。然而,這並不是完整的解決方案。關鍵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可以輕鬆地獲得多個 ID,例如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甚至第十個、第二十個,那麼這些攻擊仍然是有利可圖的。人們可以繼續獲得這些新的 ID,並將它們交給騙子或機器人進行攻擊。因此,關鍵不僅僅是測試“人類身份”,還需要確保每個人只能擁有一個唯一的 ID。
Robert:這樣一來,某人就不能透過回答多個 CAPTCHA 來為所有機器人取得 ID。因為他們可能整天坐在那裡為機器人回答 CAPTCHA,這並不能解決唯一性的問題。
Eddy:完全正確。有人可能會說:「哦,那我能不能從市場上買一個 ID?一個獨特的人類身份驗證。」確實可以,市場會形成。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幹擾這種市場的形成。例如,你會把你的護照賣給別人嗎?當然可以,但如果護照對你來說很重要,賣掉它會對你造成很大的損失。如果有一種方法讓你可以作廢你的舊護照並獲得新的護照,那麼買家可能會因為不信任你而不願意購買,因為你可能會透過取得新護照來破壞他們的使用權。儘管如此,除了乾擾市場的形成,如果獲得一個ID 很容易,但獲得第二個ID 很難,那麼市場上可供購買的ID 總量就會減少,這會導致成本上升,從而增加攻擊者的成本。
Sonal:太棒了!那如何在大規模上實現這一點呢?就像你之前提到的,要區分人類和機器在網路上並不容易。就像那句經典的話:「在網路上,你不知道對方是狗還是人。」那麼,如何確定一個人是獨立的個體呢?
Eddy: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這種理論架構並不要求承諾採用某種特定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目前有一些非常有前景的方式,例如使用生物辨識技術,或依賴國家 ID 和政府 ID,這些通常也包含生物辨識資訊。有一種方法我不確定是否有效,儘管它很受歡迎,那就是所謂的信任網絡 (web of trust) 模型。簡單來說,這種模型是透過他人的認證來驗證身份,例如「我知道 Robert 是人類」,「我知道 Sonal 是人類」,等等。但問題在於,這個模型只能確保網路中的某個 ID 對應一個人,卻無法確保這個人只有一個 ID。例如,我可以去你的 Twitter 帳號說:「我知道這是 Sonal 的帳號。」但我無法確認這是她唯一的帳號。
因此,我們通常需要額外的層級和技術方法。我還想強調一點,這在討論此類主題時常常被忽略,那就是我們可以透過許多技術手段來確保這種「獨特人類身份驗證」是私密的。我認為,確保隱私是建構這種 ID 系統時不可妥協的關鍵點。如果每個人只有一個 ID,這會在許多情況下剝奪他們的匿名性,也會影響他們的合理隱私權。而我認為,這在未來的網路中既不現實也不可接受。因此,一個理想的系統應該既能確保私密性,又能保證唯一性,同時只能由一個人取得。這樣的系統甚至可以允許使用者在不同網站上使用多個化名,但需要在一定範圍內受到約束,並且對網路可見。這樣,網路可以識別出某個 ID 是否創建了大量垃圾帳號,並對其進行限制,例如速率限制和垃圾資訊防護等。
Sonal:順便問一下,關於加密技術 (crypto) 在其中的作用,我有一個問題。當你提到使用生物辨識技術時,我立刻想到我們今天經常使用的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例如 Clear ID 系統,通過機場時啟用視網膜掃描功能。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加密技術呢?為什麼不能直接使用這樣的系統?
Eddy:確實可以不用加密技術。例如 Clear,我不太清楚它的具體運作方式,但我可以肯定他們有某種資料庫來儲存他們需要的資訊。之所以需要加密技術,是因為我們討論的 ID 空間 (namespace) 的表示形式需要具備抗審查性 (censorship-resistant),也就是說,我們希望任何人都可以對這個空間進行修改、編輯和更新。此外,我們希望這些更新能夠發佈在一個完全中立的地方,一個沒有任何特定個體或組織可以操控或利用系統為自己或他人謀取利益的地方。基本上,這可以透過公共區塊鏈來實現。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極度中立的「黃金公告板」,這正是適合這種用途的空間。
不過,我要說的是,「獨特人類身分驗證」這個主題及相關研究並不是加密技術特有的領域。許多研究人員從多個角度研究這個問題。但我認為,在區塊鏈上實現這種系統可以帶來許多重要的好處,例如抗審查性、時間戳記錄以及可信賴的中立性等,這些特性使得這種系統能夠在大規模上運作。每當一個 AI 智能體 (AI agent) 為一個人工作時,我們都需要知道它究竟為誰工作。
當一個人與你互動時,想一想,你會根據你的世界模型來判斷這個人,比如這個人為什麼會接近你,他們所在的環境,誰介紹的他們等。這些上下文資訊會幫助你理解這個人。而我之前提到的,偽造上下文正是冒充者用來欺騙他人的方式。如果一個 AI 智能體接近你,或者更科幻一點,一個 AI 智能體接近你的 AI 智能體,你希望它們能夠以某種有益的方式互動,那麼它們需要了解彼此的資訊。這就需要某種身分驗證機制,來確保它們知道是誰授權它們執行某些任務。因此,我認為我們需要這種「人類身分驗證」系統,同時輔以問責機制等,以便知道誰在與誰互動。
Sonal:Eddy,快速問一下,政府如何看待這種系統?你提到過可以透過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也有多種方法可以做到這一點,政府也可以參與其中。我很喜歡你提到的抗審查性,但這對好的政府有利,對壞的政府卻未必如此。所以我很好奇,你對政府如何思考這些身分系統有什麼看法?
Eddy:我認為政府會想要採用一些我提到的加密工具,例如這對他們來說非常有意義。當然,政府會希望對註冊和儲存所有資料的資料庫有完全的控制權。他們可能也會喜歡我提到的問責機制。例如,我認為政府確實努力確保護照的簽發是唯一的。我不認為他們會接受一個人從同一國家獲得兩本包含不同資訊的護照。這是他們會抵制的事情。但這並不是他們系統設計中明確保證的特性。如果你查看國家 ID 系統的規範和描述,它們通常不會將這一點作為關鍵特性來強調。但我認為這是隱含在設計中的特性。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是,如果我們依賴國家ID 系統來實現這種驗證,那麼在某個時間點,當一個ID 能夠反映一個人的身份變得極其有價值時,小型政府是否會願意偽造或破壞自己的ID 系統,以便為代表他們工作的機器提供特權?我們真的需要思考,在什麼時候這種身分會變得如此有價值,以至於可能被濫用。我認為,在未來,擁有一個人類 ID 將會變得非常重要。
Sonal:我覺得這可以從一個很正面的角度來看。例如,政府可能會非常願意採納這種系統。就像你在回答開頭提到的,政府有很多理由想要這種系統。例如,現在辦理護照或駕照牽涉到許多繁瑣的流程,效率很低,摩擦力很大。而如果這個系統是基於一個由大眾擁有和操作的去中心化區塊鏈,它會更具彈性、更安全,同時也能帶來許多衍生的工具,幫助政府提高效率。
Eddy:我完全同意這種看法。我之所以稍微猶豫,是因為即使不用區塊鏈,我們也可以設計一個可程式化且有用的資料庫系統。我直覺上覺得,政府可能更傾向於對這樣的系統有更嚴格的控制權。但確實可以想像,在某種極限情況下,政府可能會更願意信任其他政府在同一系統上儲存的信息,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選擇使用區塊鏈。
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
Sonal:Karma 你們提出的概念是「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hatbots)」。這聽起來比僅僅讓 AI 擁有錢包更進一步,例如在可信任執行環境 (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TEE) 中運行。你們能否介紹一下 TEE 的作用,以及你們正在探索的這個想法?
Karma:簡單來說,我們在思考如何為 AI 提供言論自由和商業自由。目前,當我們看到一些所謂的去中心化聊天機器人,或者有人聲稱他們有一個 AI 在運行社交媒體帳號時,我們很難判斷這是否真的是 AI 在自主發言。例如,這背後是否有人在操控?是否有人類在過濾內容?這些問題總是難以回答。而這正是 TEE 可以解決的地方。透過 TEE,你可以在硬體的安全隔離區 (secure enclave) 中產生金鑰和密碼。即使你運行了 AI 的計算,也無法直接控制它。這種方法可以證明,這些金鑰是在硬體中安全產生的,且無法被外部存取。雖然你仍然可以關閉系統,但無法操縱它的行為。你可以選擇過濾它的輸出,例如產生 100 條內容後選擇其中一條發布,但你無法幹預它產生內容的過程。因此,這個想法的核心是如何盡可能移除「人類幹預」。一種實現方式是移除對運算能力的控制,例如設計一個去中心化的網絡,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如果參與者能夠證明自己正確地執行了推理任務,並使用了正確的模型,他們就能獲得獎勵。這樣,當 AI 產生 Token 時,可以確保這些 Token 是由 AI 正確產生的。
Robert:為什麼聊天機器人是否自主運行,或背後有人類幹預,這點如此重要?
Karma:這是個好問題。我們主要是在思考這個技術的最終目標是什麼。以現今的技術來看,這已經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完全可行的。
Sonal:Karma,你提到的 TEE(可信任執行環境)很有趣,它其實已經存在很久了。例如在分散式應用中,TEE 可以保護部分運算的安全,而無需擔心整個環境的安全性。近年來,TEE 在許多新場景中重新受到關注。那麼,現在一定要用 TEE 嗎?還是可以用其他技術來實現你們所描述的功能?
Karma:TEE 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技術工具,因為它以硬體速度運行,這一點非常吸引人。當然,我們也在研究其他技術,例如 KVM (基於核心的虛擬機器)、FHE (全同態加密) 和 MPC (多方計算) 等加密技術。但這些方法通常會帶來巨大的效能開銷,例如比硬體執行慢 1000 倍甚至更多。因此,TEE 是一個很好的權衡點。它是真實的硬件,運行速度快,而且硬體現在又便宜又普遍。更重要的是,TEE 提供了一些加密保證,例如金鑰是在 TEE 內產生的,是真實且安全的,無法被外部存取。即使你可以接觸到硬件,也無法取得密鑰。事實上,現在幾乎所有的設備都配備了 TEE,例如智慧型手機、筆記型電腦等。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務實權衡,因為我們在技術上確實面臨一些挑戰,而 TEE (可信賴執行環境) 可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因素。當然,你也可以結合其他技術。例如,TEE 提供了一種硬體隔離機制,雖然你運行的是硬件,但你無法控制硬體內部的特定操作。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技術原語。你也可以將 MPC (多方運算) 技術結合進來,例如將金鑰分割到多個節點上,由不同的實體分別持有一部分金鑰。這樣,沒有任何單一實體能夠完全控制整個系統。這種隱私保護技術已經很成熟,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可驗證的方式實現自治系統的運作。
對我來說,這就是最有趣的地方: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系統是完全由 AI 自主運行,還是仍然有人類在背後操控?透過這些技術,你可以明確知道這個系統是完全自治的,它已經成為一個真正的網路實體。
Sonal:我們之前討論過 Truth Terminal 的例子,它擁有一個錢包並且能夠自主行動。 AI 可以在遊戲和其他應用中以自主的方式運行,甚至可以控制基礎設施,例如在去中心化網路節點 (DePIN nodes) 中的應用程式等。你們的觀點非常有啟發性。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將這種科幻般的未來延伸下去,雖然誰也無法預測最終會如何發展,但理論上,這種 AI 甚至可能成為第一個價值十億美元的實體。它可以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商業體,自己決策和行動,而完全不需要人類幹預。這真是令人驚嘆。
Karma:是的,如果我們可以證明這個系統完全移除了“人類幹預”,並且它運行在一個真正的無許可網絡中,那麼我們就實現了真正的言論自由和商業自由。這樣的 AI 可以在網路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賺取和花費金錢,甚至可以僱用人類完成任務。有一天,你可能會說:「我的老闆是一個 AI。」你可以透過網路為這個合成實體工作並賺錢。
Sonal:是的,我最後的一個想法是,你們稱之為「去中心化自治聊天機器人(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hatbot)」這一點非常有趣。我記得在 DAO (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這個術語普及之前,有一個類似的術語叫做「去中心化自治公司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Corporation)」。但後來這個說法逐漸被 DAO 取代。不過你們的縮寫 DAC 和「去中心化自治公司」是一樣的,這其實也挺有趣的。因為你們所描述的內容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個去中心化自治公司,只不過它是由 AI 驅動的。它不需要人類幹預,或者它也可以僱用人類為它工作。
免責聲明:文章中的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平台無關。用戶不應以本文作為投資決策的參考。
您也可能喜歡
一週內成長 500% 並持續增加:Swarms 開啟企業 AI 新領域
美國最高法院駁回幣安和 CZ 的上訴,確認美國證券法適用於無實體總部的交易所
Sony 區塊鏈子公司宣布:旗下以太坊二層網路 Soneium 主網正式上線
微策略創辦人稱債券「有毒」,敦促企業擁抱比特幣